河洛中的洛到底是指南洛水还是北洛水呢?
《水经注卷十五》:洛水出京兆上洛县遭举山,《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讙举之山,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尸水注之,水北发尸山,南流入洛。洛水又东得乳水,水北出良余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会于龙余之水,水出蛊尾之山,东流入洛。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
根据水经注的解释,洛水的来源有多个,一说洛水发源于京兆郡上洛县(今陕西商洛)的灌举山(今陕西洛南县西北的冢岭山),《地理志》说:洛水发源于冢岭山(今陕西洛南县西北),《山海经》说:洛水发源于上洛西山(冢岭山)。
还有一种说法,洛水发源于灌举之山,东流与丹水汇合。丹水发源于西北方竹山的东面,南流注入洛水。洛水又东流,尸水注入。尸水发源于北方的尸山,南流注入洛水。洛水又东流,汇合了乳水。乳水发源于北方的良余山,南流注入洛水。洛水又东流,汇合了龙余之水,这条水发源于蛊尾之山,东流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流,到阳虚山汇合玄启之水。
水经注中所说的洛水明显就是
南洛水
,古人的认知与今人不同,能够考证出洛水的具体位置、详细情况实属不易。
《山海经海经海内东经》:洛水出洛西山,东北注河,入成皋之西。
这是山海经中的记载,说的是:洛水发源于洛阳西边的山中,向东北流入黄河,入河处在成皋的西边,这说的就是
南洛水
。
《汉书表诸侯王表》: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虖厄区河洛之间,分为二周。
自周幽王和周平王之后,周朝一天天衰弱,夹在河洛之地的诸侯国之间感到不安,本身也分裂为东周与西周两个小国,这明显说的就是洛阳地区,这里的河洛指的
南洛水
与黄河之间的地区。
《史记八书河渠书》: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
庄熊罴说:临晋地区的老百姓愿意凿穿洛水筑成水渠,用来灌溉重泉以东原有的一万多顷盐碱地。倘若果然能得水灌溉,可使每亩产量达到十石。于是调发兵卒一万多人开渠,自徵城引洛水到商颜山下。
这是汉武帝时期根据庄熊罴的建议修建的龙首渠,引洛水来灌溉今蒲城县东南以东的1万多顷盐碱地,这里的洛水指的是
北洛水
。
《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適使反,见父於河洛之间。
同样在史记中其他地方,也出现过河洛二字,比如上面这句话,说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太史公司马谈,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心中愤懑,致病将死。其子司马迁适逢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
周南指的是周朝以南,周朝有两个核心地区,一是陕西丰镐,二是河南洛阳,汉武帝封禅是从长安出发向东走,先到洛阳,再南下中岳嵩山,最后一路向东到泰山,司马迁并未明确说明他的父亲是在陕西还是河南,这两地都是周南,他的父亲司马谈到底是一开始就没有跟随汉武帝,还是因为中间生病而滞留并未明说,这里的河洛并不明确。
从这些史书的记载来,洛水指南洛水的史料较多,指北洛水的史料较少,很多时候并不确定特指,也有混用的,从这里来看,
河洛二字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地理名词,而是具备文化意义的通俗称呼,跟中原、华夏这类具备文化意义的地理名词类似
,
河洛应该指的黄河与南、北洛水之间的区域,不仅仅单独指一地,而是混用的
。
按地理意义来说,
河洛地区指的是:今河南北部、陕西中部及北部、山西南部
。
再来看看史记中所说的夏商周三代居住在什么地方,夏朝最早建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除此之外,
阳翟(今河南
禹州)
、
斟鄩(
今河南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
今河南
商丘睢阳区)、夏邑(
今河南
商丘夏邑县)、帝丘(
今河南
濮阳
南)、
平阳(
今山西
安邑
或
晋阳)这些地区都做过夏朝都城。
成汤灭夏时,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除此之外,嚣(今河南郑州市区西北)、相(今河南内黄)、庇(今山东郓城北、范县东南)、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
殷(今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朝歌(今河南淇县)都做过商朝都城。
西周时期的都城在丰镐(今陕西西安),东周时期的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秦国统一六国之后,都城则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与西安),西汉都城则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夏商周三代的都城涵盖河南大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其地理范围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河洛之地
,无论是南洛水还是北洛水,夏商周三代的故地都不完全相符,只是大概的地理范围而已。
河洛更多是指文化意义上的范畴,并不是具体的地理位置所指,河洛地区是中原地区的核心区域,由此衍生出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