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台阶》的多重思想内涵

解读《台阶》的多重思想内涵

台阶捆绑着不少农村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和文化,父亲付出了一生的心酸和苦楚,可他的命运终归是带有悲剧色彩的,造成这番局面的原因并不是父亲,而是民族的文化心理,农村闭塞,不少人目光短浅,思想尚未开化,出现愚钝不觉悟的现象不难理解。在这样的压抑与落后的环境里,一个人的努力敌不过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社会环境的冷酷。

因此,作者在《台阶》里通过九层台阶的意象,似是在揭露那个年代落后地方文化里像父亲这样的践行者,终会成为悲情的牺牲者。如何能够真正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切实提高那些辛勤奋斗者的社会地位,是作者给读者留下来的深沉思考。

二、伤感落幕与英雄父亲

《台阶》一文里,父亲的命运无疑带有悲剧性,可在读完父亲这一生故事时,我们必须要讲出父亲的伟大,称他为英雄父亲更不为过。我们批判“台阶意识”的落后并不是在批判父亲精神境界不高,这是一个民族在那个时代的普遍群像,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民个体,父亲的一生循规蹈矩,老实忠厚,对生活没有太多欲望,同样也不会出现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观。《台阶》不是嘲讽底层劳动者的反面教材,父亲倾其一生造九级台阶仍然是可敬可佩的。

从没有台阶到三级台阶。父亲在老屋子的基础上给了这个房子一份生命的质变。这是父亲在给这个家寻求一份更高的尊严时所做的努力。过年时,父亲坐在台阶上,母亲给他洗脚,“因为沙子太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洗出了脚的本色,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从这些小细节中可以看出父亲的一生都在操劳中度过,他是个扎根土地的实干家,满身都是大地的本色。这样吃苦耐劳的品质是中国农民们拥有的最高贵的精神。他们在用这样一种执着去换取一个人基本的尊严和幸福。这样的梦想不能低看,父亲也许是卑微的,但他绝不是失败的。

从三级台阶到九级台阶,这个过程更是艰苦。“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层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他把自己过得这么忙碌劳累,“穿破的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不少人说他想要挣钱,为什么不外出务农?想要砌房子,何苦自己花大半辈子去大山收集原材料,而不是直接购买现成的?父亲不是笨的可怜吗?可若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父亲的角度去想,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会有那么多生存智慧吗?难道底层劳动者就活该被轻视?父亲在一无所有的背景下用双手创造出了自己的家,凭这一点,读者就不应该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去看低父亲这一代人。

而且我们更应该降低自己的姿态,用平民的角度来解读父亲的形象,他在建造新屋时所表露出来的状态是散发着光芒的。“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稠化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父亲孜孜不倦地干着这份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精神的振奋让身体也忘记了疲惫,这样的坚韧与毅力,让父亲的形象灼灼生辉。他想给亲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也想给这个家一个更好的生存地位,他在建设一个更好的物质家园,也在建设一个更好的精神家园。只是父亲自己不会意识到,他这样的精神影响力太小。村里的其他人还不如父亲有思想觉悟。

迫于环境,限于社会,碍于文化,父亲的这份期许归于失落是难免的事情,可他凭一双手、一副身躯担起了未来,也在无形中给了后辈更多的进步力量。农村中这样不辞辛劳兴家立业的形象是社会的福音,他们要强、有气质、不甘于后,而且身上的勇气和韧劲给了他们无穷的行动力,这样的精神,盖过了他们所有的谦卑和落后。

三、“我”的担心和“我”的担当

小说是从“我”的角度展开叙述的。小的时候,“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这样的生活意趣给文章增添了不少鲜活的亮色。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这样质朴而又生活化的描写让“我”的形象更加丰满了起来。似乎“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在父辈的隐蔽下无忧无虑地过活的。三级台阶是我幼时的玩伴,也是我了解父亲最直接的渠道。

在小说里,“我”就像是一位邻家男孩,从小生活在贫苦的农村,见证着父亲这样的男人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经历风雨、千辛万苦建房屋、造台阶,为了在相邻和同村人中活出地位和尊严,哪怕是累弯了腰、压驼了背也永不言歇。父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都深深刻在了儿子的心里。

“我”凸显存在感的时候,除了幼年在三级台阶上玩耍时,就是在九级台阶建成后了。新屋建成,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不敢放,让“我”来。“我”看到了父亲本该高兴的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笑”,而“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从“我”的角度,“我”能清晰地感觉到父亲的身体大不如前了,岁月侵蚀了他的肌肤,与其说他老了,倒不如说是“我”开始惧怕父亲的精神也“老了”。我知道父亲的好强和自尊,但是作为晚辈,看到父亲眼里的失落和行动上的不自在,“我”在崇敬父亲的同时,也担忧着父亲未来的命运。

当一家人搬进新屋,“我”想在九级台阶上再跳一遍,但是父亲阻止了“我”,说新台阶不太牢。这里也暗示了父亲面对新处境下的患得患失。“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面对新的台阶,“我”也失去了童年时的单纯与乐趣。作者用这样平凡的语言,道出了人生成长路上的得与失。当父亲挑水不小心闪了腰,“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两代人其实都心系彼此,可是父亲却跟自己赌气,把“我”推开了。

文中不只一次谈到“我”觉得父亲老了,可这份“老”应该不是一份叹息和怜悯,更不是嘲讽和无奈,只是儿子对父亲的担忧,对父亲怅然若失的体谅。文章最后谈到:“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这样的行动可见“我”从未想过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我”想要接过父亲手里的扁担,“我”明白自己要有一份敢于承担的责任感和勇气。所以父亲的付出是值得的,儿子在用行动证明他今后会成为家中扛起所有的真男人。

因此,文中儿子的形象着墨虽然不多,可父亲还是幸运,字里行间中读者能够感受到父亲的精神将会随着儿子代代传承下去。父亲完成了他的事业,操劳一辈子,如今已经无事可做,难免产生空旷的感觉。可在儿子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他懂得了父亲作为大男人的艰辛、劳苦与伟大,儿子会随着父亲的脚步,做一个更有担当的人。这份暗含在文本中的传承意味比批判阴暗的社会现实更加可贵。

李森祥先生在《台阶》中诉说了一个温情动人的故事。他让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农民中的一个缩影,也让我们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追求尊严的精神品质。他为一草一木而拼搏,为一卵一石而奔命,春夏秋冬,脚不离地,数十年如一日,尽管在中国乡村,农民的出路并不乐观,可如果在这样艰难的社会环境中,没有像父亲这样自强自尊的人,时代就更难进步。我不想把父亲视作一个谦卑的人,也许他的人生过得卑微,但他是个英雄人物。尽管小说的结尾带有不少悲剧色彩,可是人总会衰老,再坚强能干的父辈也总有把担子交给年轻人的一天,所幸的是儿子扛得起这份重担,也有要承担这份责任的觉悟,儿子担忧父亲、体谅父亲,我们在看到父子深情之外,也感受到了力量和希望。如果他们一家人能够永远保持着这份对人生尊严的追求,或许能够成为改变这个闭塞落后的农村环境的中坚力量。

(摘自《语文教学研究》,2017年第12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北京全满科技uu们去了吗 靠谱吗
日博365客服电话

北京全满科技uu们去了吗 靠谱吗

07-01 👁️ 1566
游戏公司:神乐游戏
谁有365比分链接

游戏公司:神乐游戏

07-17 👁️ 5471
[求助][求助]厚机还是薄机,大家来说说
日博365客服电话

[求助][求助]厚机还是薄机,大家来说说

07-13 👁️ 4304
朝鲜人三餐吃什么?看完才知道,跟我们想的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