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赏 析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选择弟子传法,神秀在墙上题一谒:“身如苦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借菩提树和明镜台的比喻来说明修行的方法:要从“身”和“心”两方面入手,时时刻刻觉悟,断除一切恶法,修一切善法。虽然在禅宗的争论中,神秀的“勤”最终败给慧能的“无”,没能成为禅宗六祖,但留下的“心如明镜”这个比喻却有着广泛的影响。
神秀在修行上的思想态度,与阳明心学有着某种奇妙的契合。与神秀点到即止不同,阳明先生进一步强调,如能使得此心明亮洁净,那么遇事遇物,自然而然地能够合情合理地对待。处理事物只有好的动机还不够,还需要经验和知识。一面蒙尘的“昏镜”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反馈的。一代一代的圣人们能不断发现真理,是他们的心灵修炼到了某种程度的体现。
所以,心镜的“明”真的很重要,要保持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必须让心灵这面镜子是干净无尘埃的,这样,世间的一切才会真实地照进内心,才会触发真实的感应,而这种感应,经过思想的提纯,反作用于这个世界,又能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
展开全文
那么,如何做到“明”呢?
阳明先生的学说,在于其强调生命的过程。心灵是源泉。还需要行动来支撑。做到“明”的过程其实就是用一生“磨一面镜子”和不断“擦干净镜子”的过程。具体做法就是保特心灵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学习和领悟。
常常听到人说:“心里跟明镜似的。”那是生活的小聪明,不是人生的大智慧。小聪明已属不易,大智慧更是难上加难。阳明先生也说,“圣人之心如明镜”,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圣人,但把成为圣人作为自己的人格追求目标,不也是磨镜子和擦镜子的过程吗?
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一个“致”字说尽了道无止境,必须积极进取的道理。人的目标,应该是努力实现更好的自己。世间的真理无有穷尽,擦干净心灵,积累够了,我们的心灵中,也许会有超越前人的光芒。
忽然想起一句话:“心如明镜,不可以尘之也;又如止水,不可以波之也。”战战兢兢地维持自己的心灵高洁,也是磨镜子精神。
主编:赵平略
编辑:李忠玉 文俊入
责编:宋东雁
编审:宋安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